机器社交和人类社交

今天看了社会学和脑科学中的一个社会脑理论 《The Social Brain Hypothesis》

Primates have larger brains relative to body size than all other vertebrates [1] and it is now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 best functional predictor of relative brain size in non-human primates is social group size [2].

本文属于杂记,非科学文章,感兴趣可以深入查找文献,善莫大焉。

今天看了社会学和脑科学中的一个社会脑理论 《The Social Brain Hypothesis》

Primates have larger brains relative to body size than all other vertebrates [1] and it is now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 best functional predictor of relative brain size in non-human primates is social group size [2].

就是说,人的社群规模和大脑尺寸之间的这种关联,有时被称作社会脑假说(social brain hypothesis)。也就是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越强,头……越大?

基于社会脑假说计算出的人类社群规模应在 150 人左右,这个数字被称作“邓巴数”(Dunbar’s number)。事实证明,这也是一般人类社会团体和一般个人社交圈的人数。也就是说,社交群体的大小受到人脑能力的限制。

那么机器同理,而机器的大脑或许是电池,或许是 CPU 寿命,受种种因素的限制,其社群大小应该也是受限的。

为啥会想到这呢?

之前导师提了个了词叫机器社交,虽然题目实在是太大,不过 5G 这波风口当下着眼点转向 IoT,想一想也不是完全没法讲这个故事。毕竟NB-IoT已经一些地区电表和智能家居试行了,更科幻的场景已经有电影及《底特律》这样的游戏帮我们构想了出来。

可能是从事相关行业,《底特律》这个游戏的确是让我深思。直观地想这样一个问题:人的心里状态和情绪状态是否是可计算的吗?这其实就是那个耳熟能详的哲学问题:人工智能是真正的智能吗?然而 真正的智能 本身还没有定义,因此很难说。

如果说如今的人工智能在思维和情感属性上和人类别无二致,也不是没有道理,当能源、存储空间、网络、材料、算力等发展再提升一个高度之后,机器也就大概率能达到人的基本形态了。皮肤可以人造,器官可以人造,血肉也可以(最近比尔·盖茨都投资推广人造肉了,2019.05),神经有电线,思维说到底就是巨型数据库,语言有 nlp、文本挖掘,视觉有 cv,所有经历过的事件及处理方式做训练集,可以把激素带入整个系统,那么快乐的时候分泌多巴胺,内啡肽 blabla,悲伤的时候分泌有害物质,如此情感和行为都可以抽象成训练的结果了。

所以这么来看,当科技发展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环节到一定水平时,如果可以做到环环相扣,不出 bug,基本上也就差不多变人了。在定义人类基本价值观-比如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…-是 好的 前提下,价值观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(否则教育的意义何在),当系统判断正在经历的事件不属于价值观体系中正常的事件,系统也会产生不满等消极情绪,真正的智能不也就是 AI 的高级形式了么。

估计到这个时候,人们又会讨论 我是谁 的哲学问题了,别说到时候,现在就已经开始讨论了哈哈哈哈。

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有超自然力或者人类尚未发现的重大理论的存在,因此只能说一切都是基于现有认知的想象。

如果以上的假设成立,机器社交也会随之出现。其实上面这种范畴上的社交,属于高级意义上的,针对人类社会的社交。属于我上班摸鱼天马行空的想象,换句话说:

是我想太多